为贯彻落实经营性国有资产集中统一监管决策部署,四川振兴集团于2021年底承接了经信厅、科技厅出资的20户经营性国有资产。为充分挖掘科研院所内生潜力,发挥科技与金融的协同效应,助力构建四川特色现代化产业体系,经财政厅批准,由四川产业振兴发展投资基金有限公司全资发起设立,注册资本20亿,整合经信厅、科技厅划转的9家科研院所和相关企业。9家科研院所资产总额超40亿元,净资产超30亿元,在职职工总人数约2900人。
紧紧围绕四川振兴集团“12345”发展战略,强化行研支撑和科创支撑,产研院牢记“促进科技金融深度融合,集聚产业创新驱动发展”的使命,对标江苏、深圳先进新型研发机构,聚焦传统产业升级和新兴产业探索两大领域,突出市场化、产业化、资本化属性,构建集应用技术研发和转移、科技咨询、检验检测、产业孵化、科技金融为一体的综合性服务平台,着力推进工业化与信息化相融合、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相融合、先进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相融合。到2027年末,力争实现营业收入突破60亿元,利润总额突破10亿元,培育3-5家上市企业,着力建设西部生物发酵、西部检验检测、精细化工生产、固废资源利用、特种泵阀研发、核电密封生产和智能制造等7个特色产业基地。
强化科技布局,丰硕成果储备。立足新发展阶段,全面支撑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着力培育新兴产业发展新动能,聚焦机械、化工、轻工、建材、丝绸、纺织、食品等传统领域,布局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和新材料新能源等战略新兴领域,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升自主创新水平,加强产业发展科技储备。历年来共承担国家、省级科技攻关项目近千项,获得省部级及以上科技奖项300余项,获得国内外发明专利近500件,制定并颁布国际标准1项,国家及行业标准40项,部分项目成果已达国际先进或国内领先水平。
深耕产业技术,厚植平台优势。实施高能级平台建设,增强创新资源集聚转化功能,完善协同创新体系,开展产业共性、关键和前沿性技术攻关,深化产业功能布局。以产业振兴基金为先导,建设集金融投资、工程建设、产业规划、产品开发、科技创新、运营管理、高端设备制造等于一体的全产业链系统服务体系。建有各类国家、省级平台57个,其中国家级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级技术中心5个、国家级公共服务示范平台3个,省工业创新中心4个、省级技术中心5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个、省级重点实验室2个,省级公共服务示范平台8个,省级生产力服务中心3个,创新研发基地2个,牵头及参与共建产业技术研究院和技术创新联盟24个。目前拥有机械行业工程设计甲级资质,市政行业专业甲级资质,房屋建筑工程监理甲级资质,工程咨询甲级咨信,石油天然气行业、农林行业、建材行业、建筑工程、市政行业专业、环境工程专业、工程设计专业、工程造价咨询等多个乙级资质。
加速成果转化,培育龙头企业。全面强化科技成果转化引领支撑产业发展,打造拳头产品,培育龙头企业。川机集团成功孵化省属科研院所第一家上市公司中密控股(股票代码300470.SZ),其主营的机械密封等装备制造已广泛应用于国内外重大工程项目,成为国家第一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入选中国制造隐形冠军。省精化院下属精事达公司研发生产的环保型阻燃剂在技术实力、市场占有率居全球领先,产品出口远销荷兰、德国、美国、比利时等多个国家和地区。省食研院下属金开公司是全球规模最大的曲酸生产基地,推动实现多个“世界首个”“全国首创”产业技术突破,产品广泛运用于国际一线化妆品中。省轻工院作为省内检验检测领域的龙头企业,已实现食品行业全产业链服务,基因检测技术研发为行业技术革新提供新动能,年检测量位于全国行业前列。
引育菁英团队,强化人才引领。坚持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企战略,围绕治蜀兴川谋篇布局,建立以科技项目、成果转化、孵化平台等为纽带的人才集聚流动机制,以产业对接带动人才引进。打造“金融+科技+应用”的育人新模式,以“平台、项目、人才、资金”一体化布局,建立长效的激励约束机制,积极探索期权、技术入股、股权奖励、分红激励等多种形式的激励,激发金融科技人员创新创业活力,增强服务实体经济能力。下属科研院所经过多年沉淀,逐步建立了以项目为纽带、平台为依托的科技人才引进、培养、使用模式,在特色领域培养了一批学术技术带头人、创新创业人才和创新团队。现有高级及以上技术职称人员200余人,省学术技术带头人、突出贡献专家及各类人才计划20人,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专家35人。
未来,产研院将立足全球视野、把握时代脉搏,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历史性机遇,紧跟中国式现代化引领四川现代化建设方向,全力服务省委“四步同化、城乡融合、五区共兴”战略部署,抓住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和构建四川现代化工业体系发展机遇,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打造全国一流先进新型产研院,提供高水平科技供给,掀开产业高质量发展新篇章,为“振兴四川产业,促进天府创新”发挥技术支撑、贡献科技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