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5日,四川省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暨表彰大会在成都召开。大会向获得全国及四川省“五一劳动奖状”“五一劳动奖章”“工人先锋号”的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代表颁发了奖牌、奖章和证书。四川产业振兴发展投资基金有限公司(下文简称四川产业基金)获“四川省五一劳动奖状”。
四川省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暨表彰大会现场
“获得这份荣誉,对我们既是激励,也是鞭策。”在四川产业基金党委副书记、副董事长、总经理曾显斌看来,这份荣誉是对公司现有发展成绩的认可,但更重要的是以此为契机,激励每位“振兴人”继续锐意进取,为四川产业发展贡献更多基金智慧和力量。
锚定职责使命 助力产业发展
近日,随着西山科技科创板IPO注册通过,科创板上市企业又或将多一家“四川投资”,这是四川产业基金旗下政府引导基金投资培育企业的新成绩,也正是四川产业基金“振兴四川产业、促进天府创新”职责使命的一个剖面。
作为经国务院批准,由国家发展改革委2011年批准设立的国家级公司制产业投资基金,四川产业基金在成立12年间,投资培育了大批技术含量领先、产业附加值高、引领带动效应强的企业,成为助推四川经济转型发展、加快发展、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而在曾显斌看来,这样的成绩离不开集团上下对发展战略的坚定和对职责使命的贯彻。
“2018年的那次转型,明确了我们的发展战略。”据曾显斌介绍,2018年以前,四川产业基金主要围绕首期基金运营、管理开展业务,至2018年首期基金到期,转型为以产业投资、基金运营为主的投资型基金集团公司。2021年,又承接省政府划转的部分科研院所和企业,由此全面转型为集产业投资、产业研究、产业孵化于一体的综合性投资基金集团。“这样的转型,让集团得到了迅速发展,也增强了我们对产业孵化、产业引领的带动作用。”曾显斌说道。
与此同时,伴随着转型,四川产业基金的职责使命也愈加清晰。围绕四川省委省政府发展战略和决策部署,在多领域展开投资,用基金力量助推四川产业发展。
关注创新主体培育,四川产业基金聚焦“专精特新”企业、“瞪羚企业”“独角兽企业”和“隐形冠军企业”,助力极米科技等18家企业成功上市;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聚焦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新一代电子信息等重点领域,投资伟力得钒电池等150余个项目,助力安特金等一批项目入选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聚焦“产学研”深度融合及科技金融结合等关键节点,建立产学研用联合创新体系,推动实现多个“世界首个”“全国首创”产业技术突破。
四川产业基金引进无人直升机产业链链主企业——深圳联合飞机科技有限公司落户四川
此外,四川产业基金履行国企职责,勇担社会使命,近年来,先后投资一批重大民生项目,实施推进了双流安置房、武侯环城生态建设、泸州长江二桥等重点项目,体现出政府资金撬动社会资本投资产业的效应。
明确发展战略,锚定职责使命,十余年来,四川产业基金累计发起设立基金150余支,完成投资超850亿元,吸引带动各类资本投资超过5000亿元,构建了政府引导基金与市场化基金两翼齐飞的多类型、多领域基金集群,为四川产业发展贡献基金智慧与力量。
练就过硬团队 推动良性循环
“我们投资的逻辑就是以产业基金为抓手,以产业园区为载体,培育孵化科技产业,以此来实现我们‘振兴四川产业、促进天府创新’的职责使命。那么要实现这一目标,最终的落脚点就是团队。”用好基金力量,关键在于用的人。曾显斌表示,四川产业基金在不断发展中练就了一支过硬团队,而方式正是引进与培养两手抓。
练就过硬团队,人才引进是首位。“2019年完成转型前,我们只有200多人,现在,员工已经超过5000人。”在曾显斌看来,集团的发展,离不开每位员工的付出,由此,四川产业基金重视人才引进,围绕“三个聚焦”拓宽优秀人才发现渠道,建立外部高素质专业化人才库,出台23条硬措施,不断做强人才引进平台。
在不断引进投资管理专业人才的同时,四川产业基金近年来也引进了许多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化工等方面的产业人才,为开展投资注入专业力量。“做投资不懂产业,就不具备对行业领域的深刻认识,无法具有前瞻性”,曾显斌表示,产业人才与投资管理人才相结合,才能打造完备的团队。
引进人才后,如何培养则更为重要。围绕“建设全国一流基金人才队伍”目标,四川产业基金开办基金大讲堂等各项活动,举行“基金+”业务研究会、引导基金业务分析会和战略集训,着力提升投资研究能力,不断做实人才培养平台。
“我们每个月开办基金大讲堂活动,至今已开展30期,每次会要求领军人物,包括部门负责人以上的集团领导人去讲,在自己分管的领域是怎么做的、怎么思考的。在这个过程中相互启发,相互学习,这样才能让工作达到我们的要求。”曾显斌说道。
基金大讲堂活动现场
在坚持引进、培养相结合,练就过硬团队的同时,四川产业基金也为生产型、智能型、技能型企业和班组量身定制劳动技能竞赛,打造劳模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有力推动“科技—产业—金融”的良性循环。
“通过不断加大科技研发和科技成果转化力度,取得成果带来经济效益,再投入到新一轮投资中,让良性循环带动企业不断发展。”曾显斌介绍,正是这样的一轮轮循环,让团队得到锻炼,也让集团得以不断前行。
坚定发展初心 创新迎接未来
自2018年转型至今,四川产业基金开启发展“加速键”,基金在管规模每年跨过1个百亿大关,营业收入增长了32倍,净利润增长了14倍,截至2022年底,在管基金规模超过600亿元,营收超过60亿元,净利润超过6亿元,注册资本金超过60亿元......一个个喜人的数据,是对过去发展阶段交出的漂亮答卷,而立于这样的成绩之上,四川产业基金前进的脚步,却并不曾放慢。
“这12年来,应该说已经取得了长足进步,现在基本上可以说公司形象、品牌都已经打造出来,也有了一定的实力基础。”作为集团发展的参与者和见证者,曾显斌感慨过往成绩,但对于未来,更显信心。他说,“做优做大做强,是公司彰显作用、实现价值的前提条件”。
四川产业基金党委副书记、副董事长、总经理曾显斌
为此,在现有成就基础上,四川产业基金秉持发展第一要务,坚持自主发展、融合发展、开放发展的发展理念,按照“12345”总体发展思路,充分发挥基金引导作用,强化行研和科研的支撑作用,推动“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将更多的金融资本、产业要素、配套服务导入重点投资产业板块,形成多要素集聚、多业态发展、多领域融合的优势产业和拳头产品,为四川省“四化同步”提供有力支撑。
其中,基金作为“12345”中的1条主线,作用尤其重要。“基金是公司的底色和基础”,曾显斌介绍,接下来,集团要继续坚持聚焦基金主责主业,坚持大做基金、做大基金,围绕“5+1”现代工业、“4+6”现代服务业、“10+3”现代农业,深耕天使、VC、PE、Pre-IPO等各阶段股权投资,分类设立引导基金和市场化基金,以组建省级政府投资引导母基金公司为抓手,瞄准1000亿元在管规模目标,打造全国一流基金投资平台。
同时,坚持业务模式创新,让业务模式创新成为公司发展的不竭动力,也是曾显斌等集团管理者的共识。由此,围绕资金端,四川产业基金将大力深化“基金+信托、保险、银行、证券、国企、高净值客户”等融资合作模式,增强融资能力和配资实力。而围绕项目端,则将积极探索“基金+实体企业”“基金+科研院所”“基金+并购”“基金+供应链”等项目开发模式,拓展业务布局,夯实发展基础。
踏实走好当下道路,但也不忘眺望远方。曾显斌介绍,下一步,四川产业基金将继续以省委“四化同步、城乡融合、五区共兴”总抓手为着力方向,精准发力、精准施策、精准投资。“坚定做优做大做强,为构建四川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推进四川现代化建设贡献基金智慧和力量。”(冯小珏 实习生唐青蔚对本文亦有贡献)
来源:环球人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