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世美锦出成都。”数千年前,多彩生辉的蜀锦乘丝绸之路走出国门,让四川为之自豪。
蜀锦蜚声海外,享有“天下母锦”之誉。正如四川省丝绸科学研究院(以下简称“省丝绸院”)装备与制造研究室主任、高级工程师卜献鸿所说:“没有蜀锦,就没有中国的织锦史。”
星移斗转,以卜献鸿为代表的省丝绸院人孜孜不倦地求索,一手默默守护、传承蜀锦文化;一手改良、创新制丝技艺,双手合力为四川茧丝绸产业发展增添活力。
数载耕耘,经纬之间见匠心
尽管地处闹市,但省丝绸院却自有一番清幽。蜀锦《清明上河图》《兰亭集序》、丝巾、旗袍、摆件......陈列室内的丝织品低语着四川丝绸行业的沧桑与繁荣。
“一匹绸缎好不好,我们用手一摸就知道。不过在这之下,我们更应看到各环节间的密切配合,看到文化、时尚、民生等多个产业的交融。”说起自己的老本行,卜献鸿一下就打开了话匣子。
1988年毕业于苏州丝绸工学院(1997年并入“苏州大学”),在四川制丝企业工作多年后辗转至广西,2016年到省丝绸院主要从事制丝工艺及设备研发,卜献鸿这三十多年来,都在与茧丝绸打交道。
养蚕、缫丝、织绸、染整,为一套完整的丝绸生产工艺。“一颗蚕茧可抽出约800至1000多米的茧丝,一根茧丝由两根单丝组成,若干根茧丝合并成为生丝。”卜献鸿介绍道。
如何优化制丝工艺、提升生丝质量?便是他从业以来的重点研究方向。
制丝,又分为混茧、剥茧、选茧、煮茧、索绪(缫丝时从蚕茧上索取丝绪的操作)、上车、复摇烘干、湿度平衡、整理检验、打包这几大环节。“蚕茧的优劣、煮茧质量的好坏,决定着生丝的品质,更影响着后续的织绸、印染等多道工序和终端产品质量。”凭借多年经验和敏锐观察,卜献鸿很快抓住了问题关键,“茧质测试、煮茧、索绪,就是制约制丝生产提质降耗的‘三大瓶颈’。”他决心逐个击破。
一步、一步、再一步。不久后,好消息接连从卜献鸿所在的装备与制造研究室飞出:
基于互联网的蚕茧检测技术,通过设计硬件数据采集智能系统和手机APP,来完成测试数据的采集、传输、计算、分析、存储等,取代了利用人工来获得茧质质量指标的传统模式和方法。
应用减压煮茧技术,攻克了鲜茧缫丝质量瓶颈,在国内外首次建立起一套完整的适用于鲜茧缫丝的煮茧技术体系及工艺路线,提高了生丝质量、降低了原料茧耗。
索绪管路系统及加茧新技术,构建起索绪蒸汽能量分配体系、建立蚕茧均匀搭配控制方法,提高了生丝的清洁、洁净、抱合等品质指标……“这些创新技术成果的应用,构建了制丝生产提质降耗技术体系,推动了四川甚至全国制丝行业的技术进步。”卜献鸿说道。
卜献鸿记得,在攻克减压煮茧技术难关那晚,他兴奋地拉上团队同伴一起去庆祝。“20年前,省丝绸院就提出过‘真空+’煮茧技术的构想,让茧层通过热对流方式完成受热,达到煮熟均匀的目标。经过三代人的努力,如今,我们研发出了一体化、自动化的煮茧设备,温控精确度比过去提高了10倍。”卜献鸿感慨道,科研不易,成功背后是现代高新技术的支撑,更是一场“责任”的接力。
一条条精密交织的丝线,将卜献鸿,也将省丝绸院一代代人朴实的坚守与付出,编织在经纬之间。
华丽转身,茧丝绸产业焕生机
卜献鸿(环球人物网实习生曹心瑶/摄)
卜献鸿团队的工作室内,摆放着大大小小的样机设备。“我们目前研发的设备有SR茧质智能测试装备、SR-3002茧质测试减压煮茧装备、SR-3020减压煮茧装备、SR-3030减压煮茧装备。”谈起这些“宝贝”,卜献鸿如数家珍。
“减压煮茧设备,是我们的‘王牌’产品。该研究成果属全国首创、国际首创,技术和装备都居于国际领先水平。”因该系列设备具有可适应不同地区海拔、煮茧质量高、能耗低等特点,自面市以来,已先后在四川、云南、江苏、广西、山东、浙江等地推广应用,辐射全国生丝主产区,为我国茧丝绸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技术支撑。2018年11月,设备远渡北美,销往古巴市场。
今年8月,卜献鸿带队前往广西一缫丝厂安装减压煮茧设备,并教授相关技术。高温之下,长达一周的驻扎,卜献鸿和同事们的满身长满了痱子,“虽然辛苦,但是值得。”
值在哪里?卜献鸿掰起手指算了笔账:“光是煮茧这环的提质降耗,就能衍生出巨大的经济效益。生丝等级提高0.5-1级、茧耗缫折减少4-9公斤、生产效率提高5-10%,煮茧节约用水30%、节约蒸汽60%,提高吨丝综合效益1.2万元以上。设备应用推广三年以来,在全国生丝主产区累计新增高品位生丝产量1.1万吨,销售额45亿元,新增利润2.25亿元,这可是笔不小的数目。”
而这只是省丝绸院以自身转型,推动四川茧丝绸产业“华丽转身”的一个篇章。
多年精心耕耘,省丝绸院不断加快发展步伐,由过去单一的丝绸工业类研究,全面打造起以丝绸、印染、化工助剂、丝绸机械等研究为龙头,以丝绸工程为骨干,农业、外贸等并举、贯通全产业链的格局。“我们利用蚕丝、桑叶、桑葚,打造了桑叶茶、桑椹酒、桑枝菌、蚕蛹油、蚕丝蛋白粉、蚕丝面膜等产品,通过大力开发桑、茧、蚕、丝资源新用途,将传统茧丝绸产业链向食品、医疗等领域延伸,构建多元化、多层次的现代茧丝绸产业链,大幅度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构筑茧丝绸产业效益新的增长极。”省丝绸院副院长郑丹介绍道。
“不仅如此,技术的智能化、全产业链格局的形成,也在无形中推动解决了业内人才断层的问题。”卜献鸿说。
近年来,省丝绸院选派出一批批优秀中青年科技骨干,组成“科技人员服务企业行动”志愿团、特派团,以技术推广、咨询、培训等多种形式,针对性地解决业内中小企业人才缺乏等问题。“截止目前,我们累计为四川、陕西、重庆、山东、广西等地的200余家茧丝绸企业培训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5000余人(次)。”郑丹说。
技术革新、资源整合、人才队伍的扩充,如“三驾马车”,拉出了全川乃至全国茧丝绸产业的勃勃生机,“古老的茧丝绸产业正蜕变为现代的‘朝阳产业’。”卜献鸿感慨道。
古今碰撞,迸发全新火花
AI锦绣作品《唐团窠对鹊纹锦系列》
(图片由受访单位提供)
AI锦绣作品《幽篁里的宝贝》《AI新锦绣2020系列》《唐团窠对鹊纹锦系列》……省丝绸院内的“AI新锦绣”数字技术,正让千年蜀锦焕发新生。
“我们将传统经典的蜀锦元素进行文化再生,融合当代艺术视野和现代科技手段,推出AI锦绣新设计、新工艺和创意产品,使传承与创新并举、保护与发展同行。”郑丹介绍。
此外,省丝绸院还牵头编制了《蜀锦》国家标准,积极挖掘、创新蜀锦传统技艺,研究现代织造技术在蜀锦生产中的应用,对蜀锦传统工艺中的纹样设计、纹板轧制、提花选针等环节进行改造提升。郑丹说:“未来,我们还将实现传统蜀锦纹样矢量化、数字化保护升级和网上蜀锦博物馆设想规划等,不断赋予蜀锦与时俱进的新动能、新活力。”
蜀锦如何才能真正“活”起来?从“丝绸文化传承弘扬创新”“资源高值化开发利用衍生”双向出发,省丝绸院让蜀锦“飞”入了更多寻常人家。
中国国际丝绸博览会、川货全国行、中国西部丝绸博览会、丝绸苏州展等线下专业展会,有了更多蜀锦企业的身影;专家们来到中小学校、高校,教授蜀锦技艺、传播蜀锦文化,又到企业、街道、社区开展人才培训培养、产业和文化建设……
即将打造起的丝绸特色小镇、产业园、博物馆、科普基地等旅游新场景,将让蜀锦、蜀绣等国家级非遗在文化创意、时尚消费等领域得到快速应用,助力全川以丝绸文化为载体的文旅经济快速兴起,“我们目前正牵头完成的‘智能制造技术在重磅丝绸织造及服装个性化定制中的应用研究’,就是一个典型。人只要站上机器,就能显示出为其量身定制的丝绸服装。”
卜献鸿说,早在苏州求学时,他就有一个心愿:如果每个年轻人都能穿上丝绸服装,于文化传承也好、产业发展也罢,都是一桩幸事。在古与今的照面中,蜀锦技艺、文化迸发出新的火花,更多年轻人爱上了古朴与时尚兼具的丝绸产品。卜献鸿的心愿,或许在不久后,将成为现实。
四十余载光阴,省丝绸院历经几次重大转折:2001年转制为国有科技型企业,2020年改制为公司,2021年并入四川振兴集团。“每一次转折,是挑战,也是机遇。”郑丹信心满满地说,基金赋能科技发展,相信加入四川振兴集团后,能够更好地推动省丝绸院进行技术创新、参与市场竞争。未来,科技与基金如何实现深度融合,也是需要双方共同探讨的课题。
2021年11月,《四川省茧丝绸行业“十四五”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正式印发。《意见》明确,到2025年,四川茧丝绸行业基本实现栽桑养蚕省力化、丝绸生产数字化,成为全国优质蚕种生产供应调节中心、优质茧丝绸产品制造加工中心、时尚丝绸产品创意设计中心、蚕桑资源多元开发示范区、丝绸文化传承传播及产业化开发示范区。
紧握振兴之匙,怀揣赤子之心。漫漫的“丝绸之路”上,无数个“卜献鸿”,为着同一个目标,正加速编织着茧丝绸产业的“蝶变梦”。
(记者/李佩蔺 来源/环球人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