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建材工业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的前身,是1964年成立的四川省建筑科学研究所,隶属于四川省建设局;1973年,四川省建筑科学研究所整合了西南建筑研究所建材部分,更名为四川省建材工业科学研究所,隶属于四川省建材工业局;1992年,更名为四川省建材工业科学研究院;2004年,划给四川省经济委员会管理;直到2022年,从四川省经济和信息化厅脱钩,划转到四川振兴集团。
58年的沧桑岁月,省建材院的名称在变,管理机构在变,但产研结合,服务于全省建材工业的性质没有变。作为四川省内建材行业唯一综合性科研单位,该院先后完成了一大批重点科技攻关和成果转化项目,取得科研成果300多项、国家专利技术成果20多项,其中荣获多项国家和省部级科技进步奖。是省政府指定的“四川省工业节能减排技术支撑单位”,也是我省建材行业从事研发、推广、产品质量检测监督的科研机构中,行业咨询服务门类较多、综合实力最强的地方建材院所。
1991年,从成都科技大学硕士毕业的王强,入职四川省机械研究设计院,后又获四川大学博士学位。1996年,其加盟新加坡摩托罗拉亚太区研究中心,2000年到西华大学任教,2016年又回到四川省机械研究设计院。2017年10月,王强执掌省建材院。
多岗位历练之下,王强收获了多项学术成果、开拓了国际视野,这也为他执掌省建材院打下了良好基础。
当见多识广的王强与实力雄厚的省建材院相遇,碰撞出了怎样的火花?
第一招:激发活力,抢占发展先机
怀着忐忑的心情,王强走马上任。彼时,他是主持工作的副院长。
为何忐忑?原来早在2001年,省建材院就由事业单位转制为国有科技型企业。但王强上任后发现,部分员工的市场意识仍然不浓,更缺乏加快发展的紧迫感。虽然在市场经济改革的大潮中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但与其他科研院所相比,这里总有“慢一拍”的感觉。
“只有奋起直追,加快发展,才不会被市场无情地淘汰,才能保持行业领先”,通过分析业内情势,王强意识到唯有抢抓建材工业朝着绿色、环保方向发展的历史机遇,才能实现转型升级、弯道超车。
抢抓机遇,得先激发员工活力。为此,王强确立了“转变观念、团结奋斗、稳中求进”的十二字方针,制定了《省建材院发展三年规划(2018-2020年)》,并立足省建材院的实际,明确了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发展方向、发展目标和发展重点,提出了完善制度体系、加强风险把控、发挥科技规划与发展部门职能等10个工作举措,力争到2020年,产业规模持续壮大,盈利能力不断提高,传统主营业务收入达到1600万元,年均增长20%。
一招破题,犹如一石击浪,搅动了一池春水。王强的举措让全院上下耳目一新,激起了大多数员工的斗志,但也不可避免地触动了个别长期脱岗的员工利益。面对后者的强烈质疑,王强却没有丝毫退让。他的坚持,让更多人看到了其锐意改革的决心、信心。
开弓没有回头箭。紧接着,省建材院改革持续向纵深发展,将检验检测业务独立出来,成立了四川省材料院检验检测有限公司,妥善解决了“多头资质”问题,具备了八大类432种产品、4151个参数的检测能力,一举成为全川建筑工程检测领域项目最全的检测机构。在技术咨询和工程咨询方面,成立了四川科力工程设计咨询有限责任公司,形成了以工业节能和绿色发展相关业务为主,协同发展政策咨询、工程咨询(前期)和固废综合利用技术服务的“1+3”服务体系,让市场影响力进一步扩大;在工程咨询(监理)方面,在做好传统房建监理业务的同时,逐步拓展市场渠道,承接市政和冶炼方面的业务;在期刊出版方面,成立了四川建材杂志有限公司和四川水泥杂志有限公司,通过采用在线采编、论文查重等一系列措施,有效提升了期刊的学术水平和出版质量,经济效益和行业影响力持续提高。
不久后,省建材院争取客户、开拓市场的能力明显增强:各子公司相继成立了专门负责对外关系联络的部门,建立了与相关部门、客户的维护机制,避免了因相关人员离职导致对外关系联系中断的现象,不断向着更宽广的市场进军。
截至目前,省建材院业务板块拓展为5大类,即建材产品检验检测、科技开发、技术咨询、工程咨询、期刊出版。业务涵盖综合性建材产品和工程的质量监督检验、新型墙体材料、节能建材、化学建材和绿色建材新技术的研究和开发,建材科技成果的转化、推广和应用,绿色制造体系咨询与评价、建材科技信息交流和建材技术培训,建材工业建设项目设计监理咨询,节能减排技术服务、企业能源审计及企业能源规划咨询服务,为政府、建材行业、园区和企业提供政策研究、战略发展方向与规划等。
机制转换后,省建材院员工的干事创业活力得以激发,员工的收入顺利实现翻番,省建材院的利润也从过去的盈亏平衡到现在盈利400多万元。检验检测板块效果尤为明显,年营收从过去的800万元,增加到现在的2000万元。
第二招:产研融合,解决发展难题
科研,是省建材院的立院之本。着力解决企业生产生活过程中的难点热点问题,是省建材院生存和发展的“法宝”。
对于长期从事工业机器人、智能机器人以及多智能体技术研究和产品开发的王强来说,人才对搞科研促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深入推进公司改革的同时,王强力主新建了科技规划与发展部和专家技术委员会,制定并出台了《科研项目管理》《科技岗位管理》等科研配套政策和制度,完善了科技项目的申报、实施、验收全过程管理,支持科研团队将技术成果进行转化,鼓励科技人员通过市场化方式积极主动解决企业技术难题。
时间回溯至2004年,积累了近半个世纪的矿渣,堆满了攀钢渣场,如同一座座灰蒙蒙的大山,压得攀钢喘不过气来。攀枝花市环业冶金渣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找到省建材院。经过性能检测,以江成贵为核心的建材院科研团队发现攀钢钒钛磁铁矿高炉渣含有丰富的二氧化钛,没有活性,于是便立即调整研究方向,将目光投向当时市场上用量较大的混凝土骨料。经过多次试验,找到了适用混凝土、砂浆骨料的方法,强度比使用硬度大的石子还高。
在此之后,他们又将目光投向成钢、达钢的钒钛磁铁矿高炉渣。经过多次对比试验,其结果与攀钢钒钛磁铁矿一样,都能用作混凝土、砂浆骨料。研究成果一经验收,为钒钛磁铁矿高炉渣骨料混凝土和砂浆在四川推广应用提供了支撑。攀枝花和西昌的房屋建设用混凝土基本上全部采用钒钛磁铁矿高炉渣作骨料,每年工业废渣——钒钛磁铁矿高炉渣的资源化利用在500万吨以上。
“作为应用型科研院所,我们的科研项目都以行业共性需求和企业实际困难为导向,科研成果都在市场上实现了转化,既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又有较好的经济效益,有效避免了科研成果‘文件化’‘图纸化’的问题。”王强说。
多年来,省建材院围绕业务开展需求,坚持人才引进、培养和使用相结合,不断优化人才队伍结构,稳步推进人才队伍建设。目前,拥有博士研究生1人、硕士研究生7人、本科学历46人,其中正高级职称3人、高级职称13人,初步形成了一支以青年职工为主体,专业门类齐全,结构配置合理、充满活力、奋发向上的人才队伍。未来还将引进一批高学历高素质人才,让员工规模增加至200人。
科研人才辈出,与王强的放手有很大的关系。项目确定后,王强就将之安排给各板块的专业人士,让大家可以放开手脚地去干。以礼待人才,人才报之以忠诚。年轻人才纷纷加盟省建材院,科技研发热情高涨,涌现了一批固废资源综合利用制备水泥、烧结墙材、混凝土材料和防水材料等技术研发项目;筹建固废资源综合利用产业技术研究院,积极推动磷石膏等工业固废资源综合利用技术实现自主产业化……近3年累计争取各种科研经费近千万元,添置了一批急需高价值设备,省建材院的科技创新能力和反哺业务发展能力显著提升。
第三招:蹄疾步稳,打造知名企业
进入新时代,建材工业全面进入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时期,尤其是处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公园城市示范区、成都都市圈规划、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双碳”目标等多重国家战略落地的重要时期,这为省建材院加快发展提供了重大机遇。
王强顺势使出第三招,以“团结协作、艰苦奋斗、加快发展”的新十二字方针为指引,制定了省建材院新三年《发展规划(2022-2024)》,努力把省建材院打造成技术领先、功能完备、辐射西南、全国知名的综合性科技型企业。
拓展发展空间、向更高的目标迈进,绝非一朝一夕之事,必须持之以恒地强筋壮骨。首先,要稳住基本盘。检验检测是省建材院的传统优势,要继续做好核心业务挖潜,延伸全流程服务链条,建立主要客户跟踪服务机制,稳固现有客户,主动顺其供应链、产品链、业务链向原料端和应用端延伸,创建全过程、全覆盖服务模式;着力扩大管材管件、墙体材料、商品混凝土、防水材料等检测业务的市场份额;开展绿色建材产品、服务、体系认证,为全省建材生产企业、检验检测机构提供全方位的认证服务等。
其次,科学研究要更加接地气,与生产贴得更近更牢。聚焦建材行业存量项目转型升级,建立与政府主管部门、行业协会、建材企业的联动机制,在行业企业节能减排、提质增效、退城入园等方面做好智囊和支撑,在政策咨询、规划编制、方案提供、能效评价等方面发挥主力军作用;紧跟建材行业绿色化智能化发展,提供节能评估、节能量审核、碳检查、用能核查等业务,形成工业窑炉能效测试与分析能力;探索对园区或产业集群进行整体清洁生产审核创新模式,与园区合作进行节能系统服务等等。
接着,便是咨询服务向“专精”和全过程扩展。依托省建材院在水泥、墙体材料等建材领域深厚的技术积淀,开拓新型建材企业建设、存量企业节能减排、提质增效技术改造等项目的设计总承包和监理业务;拓展在交通、市政、城市更新等领域的过程咨询业务,搭建从前期咨询、设计、招标代理、项目管理、造价到后评价全流程业务链条,向全过程咨询服务发展。
……
举措一个接着一个,可谓蹄疾步稳,但王强并不满足,他正在推动三项新任务开花结果。这第一项,便是成都市金堂检测基地建设。金堂检测基地位于成阿产业园,是省建材院与应急消防部门新组建的消防实验室(燃烧),新增建筑材料单体燃烧性能、隔声性能、玻璃幕墙性能、消防和人防工程等检验检测能力。基地尽快建成投入使用,对巩固提升省建材院在建材检测领域的优势地位,增加主营业务收入,意义重大。
加快新都总部基地建设,是王强着力推动完成的第二个任务。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位于恒德路的省建材院地盘偏小,功能扩展受限,省建材院决定将总部搬迁到成都市新都区。新都总部基地设计理念领先、功能先进、配套完善,尽快建成投入使用,是省建材院上规模增体量、进一步发展壮大的重要依托,也是提升省建材院外部形象和行业影响力的载体。
扩大磷石膏科技成果转化,是王强着力推动的第三项重大任务。川西地区分布有磷矿企业,固废磷石膏堆成了小山,对环境影响大。又因磷石膏含有许多杂质、具有怕水的特性,变废为宝的难度极大。2019年,省建材院进行技术攻关,解决了磷石膏防潮、强度不高、有害三大问题,在建筑行业得到极大的推广应用。省建材院以磷石膏科技成果转化为引领,积极争取股东四川振兴集团赋能。
四川振兴集团是由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准设立的国家级公司制产业投资基金,也是省委、省政府授牌正式运行的省属大型重点骨干企业。先后投资培育了一大批技术含量领先、产业附加值高、引领带动效应强的企业。“四川振兴集团的关心,提升了省建材院资本运作与投资能力,让我们倍感温暖。”王强说,“我们与四川振兴集团的产业园公司密切配合,积极协调地方平台公司和产磷企业,正在携手打造占地245亩、总投资6亿元的绵竹绿色低碳建材产业园,建成后将实现年产值2.2亿元。”
王强的三招,妙手回春,走活了省建材院加快发展这盘“大棋”。
(撰稿/廖伯逊 来源/环球人物网 编辑/王晓丽 阳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