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国内电器火灾、汽车自燃等事故频发,在火灾发生时,若燃烧物中添加具有阻燃功能的化工助剂,那身陷火场的人就可以拥有更多的逃生时间,事故伤亡率也可大幅降低。这种小体量却可以发挥大作用的助剂,名为阻燃剂,圈内人常称它为“安全的隐形守护神”。
随着国家防火标准的不断提高,阻燃剂行业发展迎来春天。1988年出生的马祥伟,在研究生毕业后,选择了那时已有56年发展历程的四川省精细化工研究设计院。马祥伟介绍,省精化院现已成为国内产能最大、品种最齐全的氮系、氮磷系环保型阻燃剂研究生产基地。
马祥伟介绍省精化院的历代环保型阻燃剂产品(环球人物实习生曹心瑶 摄)
在省精化院的大力支持下,马祥伟带领团队在阻燃剂研发的道路上一路向前,研发出的两款国内首创环保型阻燃剂,填补国内空白并出口海外。探寻成就的背后,马祥伟坦言,是受精化人科研精神感召,也感谢省精化院给予的广阔平台。
如今,34岁的马祥伟已是省精化院院长助理、阻燃剂研发中心主任。他正在用自己的方式为这个“老牌”科研院所注入新动力。
搬新家,提产能
11月初,天气晴朗,走进位于四川省眉山市彭山区的省精化院生产基地,排排灰色建筑在阳光照射下泛着白光,生活办公区、生产区、废弃物集中处理区等呈纵向排列。
省精化院生产基地俯瞰图(图片由省精化院提供)
在生产厂房内,划分明晰的生产线上,工人忙碌的身影和机器的运转声构成一幅稳生产的和谐画卷。“搬迁后,阻燃剂系列产品的主要生产线提质扩能,全面升级,提高了自动化控制水平和产品质量,其他新产品生产线也在加紧建设中。”马祥伟说。
2018年,按照危化品生产企业退城入园要求和温江区城市发展规划需要,省精化院将自贡总院和成都分院的生产项目搬迁至此,成立了四川精事达科技有限公司,作为成果转化和产业基地。公司所在的彭山经开区是经认证的专业化工园区,具有产业集聚优势,供应链产业链安全稳定,且交通便利,为企业安全、绿色、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相比有三层楼的氮系阻燃剂三聚氰胺氰尿酸盐(MCA)生产厂房,置身其对面的氮-磷系阻燃剂生产厂房却略显空旷,不过,这里有着省精化院的杀手锏——氮-磷系列阻燃剂焦磷酸哌嗪(DPP)生产线。马祥伟介绍,该项目系国内首创,由省精化院最早实现工业化生产,成功替代国外进口,“近两年累计销售额在6000万元左右,产品附加值较高”。
说起这个新产品,马祥伟作为研发团队的技术带头人,话匣子一下就打开了。他介绍,DPP阻燃剂因具备无卤、环保、高效、耐候等优点,主要应用于聚丙烯、聚乙烯以及弹性体等制品的阻燃,“像我们常见的手机充电线、家用线缆以及一些新能源汽车的外壳,都会用到这款阻燃剂”。
作为环保型阻燃剂,DPP阻燃剂产品的问世成为了传统溴系、聚磷酸铵阻燃剂的升级替代品,亦为我国阻燃科学技术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马祥伟与团队共同牵头起草了该产品的行业标准。
如今,DPP阻燃剂及其一系列衍生产品在同类产品市场占有率达60%。看到生产线上源源不断输出的产品,马祥伟想起了第一次确定科研项目的情形。
那是在2014年,马祥伟刚入职不久,结合市场需求草拟了一份阻燃剂研发报告提交至省精化院技术委员会。“当时心里还是很忐忑的,因为DPP阻燃剂研发成本高,但市场需求量不是特别高。”技术委员会对项目进行充分讨论后,看到DPP阻燃剂的环保优势和发展前景,最终同意予以立项。“那时候院里在资金、人才和设备投入等各方面都给予了最大限度的支持。”时至今日,马祥伟仍被这样的信任所感动。
在研发过程中,如何让阻燃剂内的氮、磷两种元素相互协同产生1+1>2的效果,是第一重难关,“原料需要多步高温缩聚,反应时间变长,对于精度的要求非常高。”当时,在实验室一待就是十几天对于马祥伟来说是家常便饭。
而在技术成果转化过程中,产品质量不稳定、收率低的问题也给马祥伟与团队带来了艰巨挑战,“我们加班加点,逐步排查,最终发现是气密性的问题”,马祥伟回忆道,“院里当时加派了人手,最大限度在各个方面提供保障,短期内我们就攻克了难关,一年内实现了产品工业化生产。”
初战告捷,凭借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冲劲,随后的日子里,马祥伟又带领团队在国内率先开发出环保性更强的红磷阻燃剂。通过解决红磷本身易燃的问题,促使阻燃剂的阻燃效率大幅提高,拓宽了红磷在阻燃材料中的应用,“如今,这款产品已推广到英国、德国等地,国内外高端品牌车内的消音棉、坐垫、胶合板里,也都有它的身影。”马祥伟介绍道。
当前,省精化院的环保型阻燃剂产品质量稳定,生产核心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成为引领行业发展的龙头企业。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国家对环保要求的提高,省精化院的环保型阻燃剂迎来了广阔的发展前景。
马祥伟带领的环保型阻燃剂研发团队开发的产品也赢得了业界的认可,被自贡市委组织部授予“双千计划”优秀创新团队称号。面对成绩和荣誉,马祥伟感慨,“这些都得益于院里的长远眼光和对科研的鼎力支持。”
大树与小树
离DPP阻燃剂生产厂房不远处的另一个厂房内,有一套精密的中试设备。这是倾注了两代精化人的心血,自主设计、精心打造的一套醇胺法脱硫脱碳溶剂性能评价装置。
相关负责人介绍,这套装置的应用范围涵盖天然气脱硫脱碳、尾气二氧化碳捕集及烟道气二氧化硫脱除领域的评价。研发成果已用于哈萨克斯坦、伊拉克等国多处复杂气体净化工程及国内外CCUS工程中,为打破高效脱硫脱碳溶剂的技术垄断及响应国家“双碳”政策作出了重要贡献。此次搬到“新家”前后也花费了数百万元。
即使因搬迁停产导致客户流失、企业营收有所下降,省精化院对科技创新和研发的投入也从不吝啬,一如精化人多年来的坚持与坚守。
省精化院于1958年创建于四川自贡,历经研究领域转换、企业化转制等多重变革,也曾举步维艰,一度靠借钱度日。“正是科技的力量、研发成果的不断转化,才能让省精化院渡过一次次难关,逐步走上跨越式发展的道路。”见证省精化院发展历程的现任院长陈郁,回忆过去时感慨万千。
“可以说,老一辈科研人员的战略眼光奠定了如今省精化院阔步向前的基石。”陈郁回忆,当时,行业内对环保的重视程度还不够,但老一辈科研人员的研发方向就是开发具有前瞻性的精细化学品。初期可谓是困难重重,“就拿阻燃剂来说,那时候送出去的几百公斤样品,客户试用后石沉大海。但他们仍然坚信,这条路是正确的,也一直在这条正确的路上辛勤耕耘。”
随着社会不断发展和环保要求的提高,省精化院老一辈科研人员选定的领域和研发方向,夯实了企业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根基。当前,省精化院的阻燃剂、脱硫脱碳溶剂、吗啉衍生物三大支柱产业在行业内均处于领先地位,迎来了良好的发展前景。
马祥伟在省精化院生产基地内(环球人物实习生曹心瑶 摄)
如今,省精化院的大部分科研人员和生产线已搬迁至彭山经开区,一并搬去的还有在总院形成的艰苦创业、勇于担当的优良传统。马祥伟回忆,“刚搬来时,为保障生产,优先建的是厂房,为保障生产,大家那时候就在临时搭建的板房里工作,风吹日晒,但没有一句怨言。”
彭山生产基地投产后,老一辈的精化人便迫不及待地来参观,看到环境优美的厂区、工艺和装备全面升级的全新生产线,感慨万千,感觉奉献的青春和热血都是值得的。
身处生产基地的陈郁,也时常怀念自贡总院的一草一木,那里有一棵粗壮的百年木棉树,见证了省精化院60余年的峥嵘岁月,庇护了一代代精化人的成长。如今,新一代精化人在生产基地又种下了一棵木棉树,希望它能承载起省精化院的精神力量,代代相传。
木棉树不远处,是马祥伟和研发团队的办公室,那里,时常传来年轻一代研发人员的欢声笑语。
从“坐商”到“行商”
在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下,省精化院加快走出对外开放的步伐,将产品远销海外,并与知名化工原料集团——荷兰皇家帝斯曼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协同开发新产品,不断优化院内产品结构。今年,与该公司合作开发的一款高流动性三聚氰胺氰尿酸盐阻燃剂(MCA-D),可应用于笔记本电脑外壳等一系列高端弹性体,已实现工业化生产。
走出国门,是省精化院由“坐商到行商”的思维转变。作为有着悠久历史的科研院所,省精化院也在大胆改革、积极探索。近期省精化院“广东办事处”正式挂牌成立,“广东省具有极佳的区位优势,更是对外开放的前沿阵地和国际性纽带。”陈郁谈道,“广东办事处”成立,标志着省精化院的国际化征程迈上新台阶。
“我们以前大多是关起门来做自己的事,但在新时代背景下,唯有大胆‘走出去’,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上参与竞争与合作,学习借鉴别人先进的方法和经验,才能倒逼我们有更好的发展。”陈郁谈道,“坐商到行商”的底气也来源于四川振兴集团。
2021年,省精化院划转到四川振兴集团,引来了金融活水,“我们曾经看好的项目如今可以放开手脚去投资。”陈郁介绍,作为四川振兴精细化工并购基金的合伙人,省精化院已参与完成与四川中物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相关股东方的并购协议签署,为省精化院打通上下游产业链,带来很好的协同性和互补性。“不仅如此,集团通过生态赋能、产业赋能及人才赋能等,也将助推省精化院加速实现产业转型升级。”
当前,为进一步扩大产业规模,省精化院锚定“一院三地”发展目标,绘就未来蓝图,打造自贡总部基地、温江研发基地、彭山生产基地“三位一体”新格局。
国家对于环保的重视,资金的充实与人才的汇聚,让省精化院这家“老牌”科研院所迎来了全新的发展机遇,机遇之下,省精化院也选择把更多机会留给年轻人,激发青年人的创新潜能与活力。
在省精化院8年时间,马祥伟收获了个人成长与价值的实现,身上的担子也越来越重。他带领一批青年科研骨干成立的环保型阻燃新材料研究及应用实验室,成为院内开发高端精细化工产品的“劲兵”。每每路过公司内“团结、拼搏、务实、高效”标语的时候,他总在鼓励自己,与同事们一道,潜心研发出更多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精细化工产品,即使再难,也希望有一天回头看的时候,能像前辈们那样说一句,“不枉青春一场。”
(撰稿/蔡晓慧 实习生曹心瑶对本文亦有贡献 来源/环球人物网 编辑/王晓丽 阳博 编审/杨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