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产业是国民经济战略性、基础性产业,是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关键。但目前,国内材料领域严重受制于人,存在巨大的国产化替代空间。如何让技术从实验室走向市场?如何突破“卡脖子”难题?本期《天府创新访谈》我们一起对话四川中物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杨克斌。
见到四川中物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总经理杨克斌,我们的对话也自然从打破垄断聊起。
记者:为什么你说你们公司一开始的时候你们就瞄准了就只做国外替代?
杨克斌:因为我们中物材料是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化工材料研究所就中物院化材所孵化出来的一个企业,它实际上它的这种基因就来自于研发。
记者:你们从05年成立一直到现在研发了多少个产品?
杨克斌:品种还是比较多的,大概有300多个品种。
记者:有多少个是实现了国外替代?
杨克斌:至少有十多个产品我们也是确实替代国外,而且是有一定的领先的。
记者:其中有没有哪一款产品是研发时间最长的,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
杨克斌:无卤阻燃这个产品我们实际上是持续的时间比较长,而现在的也已经在批量化生产。
记者:这个阻燃我们能理解,就是防燃烧是吗?
杨克斌:它这是三个标准,一个就是燃烧时间少于多少,第二个就是烟密度不能高于多少,第三个就是他的热释放不能高于一个值。
记者:大家都觉得那个科研很难很难,但是可能很多人就是没有完全去走近,到底难在哪?
杨克斌:化工新材料它必须要走一个从实验室到中试到产业化这么三个阶段,其实中试这个阶段是最困难,不仅要看你这个化学反应的配方设计能力,更重要的还是考虑你的这个设备能力和你的工艺能力,所以它是一个综合能力。首先你是要从客户端去找这样的需求,然后反过来推动你这个技术怎么样去达到人家客户端的这种要求,这个就是我们企业做研发跟这种高校、研究所做研发的一个差别。
记者:所以说你们有什么样的机制来保证吗?
杨克斌:你转移过后的知识产权不超过70%给予技术人员,现在可以让你三年都可以做这件事情,三年以后你也可以选择回事业单位上班,也可以不回,就是还是比较宽松。
记者:现在这个新材料领域卡脖子还是非常严重的?
杨克斌:大家觉得现在芯片是卡脖子是吧,真正要解决这些卡脖子的技术,实际上材料是基础。
记者:要突破卡脖子其实最重要的大家都提到就是要科技创新?
杨克斌:我们实际上过去都是引进技术,实际上现在到了一个阶段就是你要创新。打个比方,国内现在生产大飞机,它这个里头肯定内饰板全是用的这个低烟无卤阻燃的材料,但我们现在的大飞机这个材料肯定全是用国外的,那你现在你下一步你要去替代 。
记者:我们现在如果要让我们国产大飞机的内饰换成我们国产的,你觉得需要多长时间?
杨克斌:现在这些准备肯定都做好的,随时都可以换,就在我们对面厂房,现在正在建,可能11月份就建好了。
记者:以后你们也会用这样一个路子,成熟一个技术,有市场需求了,然后你就用一种专业化的公司来专营做这个产业化?
杨克斌:是的。
记者:其实现在这种卡脖子是不是其实也倒逼了我们要更快速的成长,包括现在因为这个卡脖子是不是政府也给予了你们这个领域更多的政策支持?
杨克斌:不管是资金呢还是政策方面的支持,我觉得还是比较还是比较明显的。
去年底,四川产业振兴发展投资基金旗下的丝路重组对中物材料进行了并购,成为中物材料第一大股东。
成都丝路重组股权投资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顾鹏:高分子复合材料是我们国家朝阳产业,其中有许多卡脖子问题需要我们这个行业去解决,第二是比较看好公司的技术团队,第三公司现有的产品跟德国处于同一水平线。此次并购,不仅响应了国家支持国企和民企兼并重组的要求,同时也为中物材料未来发展打开了更大空间。
顾鹏:第一个是资金输送,第二是委派专业技术团队进行技术提升,第三是我们协同我们的行业资源,像宁德时代、比亚迪这些大型客户,进行业务的协同。
记者:你们企业能够很顺利的做技术的研发转移,你觉得你们是做对了什么吗?
杨克斌:首先这个立项的基础是来源于市场,第二个就是联合我们旁边的高校,西南科技大学、川大把相关的人员这些整合在一起,第三个就是我们有这样的创新的机制,第四个就是我们因为这个产品的设计首先是市场来的,所以我们也很快能够去推向市场,就保证它产业化以后产生效益。
记者:在这种国外垄断度比较高的这种新材料领域,实际上是需要一点情怀你才能够去破局的?
杨克斌:我们能不能在新材料行业,我们去做一些更高更强更新的东西,这个产品做的超过国外,那你不就是做贡献,就是有民族自豪感吗?
记者:目前国内这个行业的发展来说瓶颈在哪?
杨克斌:过去我们瞄准的都是那些市场需求特别大,反正大家都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但有些很细微的东西,你可能就没有去管他,实际上就是你可能这地方就是个短板,你需要去补,这些东西我觉得是给我们这个新材料行业提供的,我觉得很好的一个发展机遇。
记者:所以我们中国其实制造业也需要一批专精特新企业来在很多局部去补这个短板,像你们也是国家的第四批专精特新企业?
杨克斌:我们有时候就是做企业也不能太急功近利,老想着今天赚多少钱,其实你老想着今天赚多少钱,你未来你可能就赚不到钱,当你的产品你的创新做到一定程度,经济效益我觉得是自然的。
“卡脖子”是我们在这次访谈中多次提到的词,如何迈过这道大国的“坎”?中物材料给出的答案是——用科技创新去重点突破中试环节,解决产研“两张皮”难题。实验室走出的技术,要主动匹配市场,进行二次研发,再联动资本实现规模化生产。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整合资源形成合力、创新机制激发活力,人才、技术、资金缺一不可,同时兼具孜孜不倦的专注和未雨绸缪的远见。材料强则制造强,制造强则国力盛。材料企业的国产替代之路任重道远。
(来源/四川观察 校对/蔡林 编辑/王晓丽 阳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