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前,我刚到自贡,院里还沿用着古朴的红砖瓦房。在老屋子里做实验,常能冷不丁找见‘远古’的书籍、设备和老照片,多是上世纪70年代的物件!”赵启龙笑着思忖,“该怎么形容呢?那会儿的环境,和电视剧《大江大河》里的化工厂很像。”
如今,《大江大河》中的岁月悄然远去,赵启龙所在的四川省精细化工研究设计院有限公司(下称“省精化院”)迁进了现代化实验大楼,而这个初出茅庐的青年,早已挑起大梁:从第三代深度有机硫脱除溶剂到JH-16B高效烟气碳捕集溶剂,许多“明星产品”的背后都有他的身影。
但在赵启龙看来,这些只是省精化院众多科研成果中的“冰山一角”:“很快,就是我来院里的第十年了,这期间,我们还储备了不少亟待转化的科研成果,多少有点‘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的意味。”他的表达有些文艺。
这正是赵启龙的另一面:他出差新疆和田,每天下班后最大的乐趣,就是行走在沙漠中,感受胡杨林顽强的生命力;他会因厂房远处绽起的烟花、净化厂被放空火炬映照出的色彩而动容......他热衷捕捉的细小瞬间,恰也折射出,他对这行多年如一日的痴迷。
“对一切都感到新鲜”
2015年,25岁的赵启龙从西南石油大学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硕士毕业,来到省精化院从事醇胺法脱硫脱碳溶剂及医药化工中间体的研发生产及售后服务工作。
何为醇胺类脱硫脱碳溶剂?“这是一种用于天然气、炼厂气净化行业的重要化学品,能去除气体中含硫物质和二氧化碳,减少环境污染和燃烧产物中的有害物质。”赵启龙补充道,“省精化院是全国最早研发、生产该类溶剂的企业。能有这样的机会,将专业所学转化为实际成果,我是幸运的。”
初来乍到,赵启龙常跟在师父身边观摩、学习。“当时,院里在建中试设备,师父就带着我们画图纸、找建设单位,慢慢地把这套设备建起来。”后来,随着企业委托的科研课题增多,“师父又带着我们一项项地摸索、攻克。”
从书本走向现实、从实验室到项目现场,赵启龙“新鲜劲儿”十足。两年的“学徒”时光里,他有了不少难忘的“第一次”。
2015年夏天,赵启龙前往贵州某电厂,一同开展侧线实验。那是他第一次出差,“从自贡到贵州,一眼望去全是山,绿皮火车开了约莫7、8个小时。”他回忆,“第一次到达工业现场,他们设备更大、环境也不一样。在现场近1个月,我学到的、看到的,都很新鲜、很难忘。”
但让他印象最深的,还是2016年参与编写国家标准——《醇胺类脱硫脱碳剂净化性能评价方法》的经历。
彼时,该标准由四川省精细化工研究设计院参与编制,“来来回回,改了很多个版本。修改过程中,大的分歧没有,但在测试条件的设置、细节表述上,需要反复协商。”
很快,专利审查在浙江杭州举行,赵启龙被派往当地参会。“这是我第一次,在那么多专家、前辈面前发表自己的观点,算得上一个小挑战。”如今,回看这段青涩岁月,赵启龙感慨,“轻舟已过万重山,大家都是这样,一步一个脚印走过来的。”
时光飞逝,赵启龙身上的那股“新鲜劲儿”,转化成了不惧难、不怕苦的“钻劲儿”,他也在一个个挑战中,打磨自我,飞速成长。2017年,赵启龙任省精化院技术研发部副主任,三年后,又升至部门主任,2022年,他正式出任四川精事达科技有限公司(省精化院直属企业)副总经理一职。如今,他又多了一重身份——省精化院总经理助理。
从技术岗走上管理岗,赵启龙坦言,“过去,我的心态更纯粹,就是把不懂的搞懂、做好实验工作。现在,要管理一个项目、带领一个小的团队,得从大的方向,把控好节奏,思考的问题会更多。”
尽管身份转变,但于他而言,一切都没有改变,“其实,我还是在做我喜欢的事,一直专注在‘科研’这条线上,保持着对这个行业的新鲜感、好奇心。就像前几个月,我们到合作单位清华大学环境学院交流,看到了他们的实验室,也看到了真正的‘国家队’是怎么工作的,这些新的想法、思路,也能助益我们的科研工作,走得更好、更远。”
“泥土”里长大的“孩子”
赵启龙的“新鲜劲儿”,很大程度上是受家庭影响。他出生四川乐山,儿时,便常听叔叔们分享在野外做油气勘探的故事,“男孩子嘛,都比较喜欢冒险。所以,我从小就憧憬能像叔叔们一样,扎根大漠大海,扎根项目前线。”
参加工作之后,他直言“有些一语成谶”。为了跑市场、抓售后、寻找转化思路,他每年几乎大半的时间都在外面,“一出差经常就是一个月。包括今年8月份,我们都一直待在国外。”
就这样,赵启龙带着团队、产品走向了更广阔的地方。
2021年,由赵启龙带队研发的第三代深度有机硫脱除溶剂成功问世,两年后,该溶剂在新疆某油气处理项目迎来正式投产,“这是第三代溶剂在国内的首次应用,我们既激动又忐忑。”
为确保顺利投产,2023年5月,赵启龙和同事动身前往新疆某天然气净化及综合利用工程现场。由于工厂地址偏远,一行人要先从当地县城到辖区乡镇,再从乡镇开往沙漠,“这趟路程,要穿过100多公里的无人区,特别像电影《无人区》里的场景,看不见人,只有野生动物在行走。”
到了分厂,一眼望去,生活区是临时搭建起来的板房,“每天醒来的第一件事,就是去盯投产进度。”随着投产进度加快,气量不断扩大,溶剂的性能也得到了强有力的验证,“那一个月,断电、断网是常态,偶尔会刮起沙尘暴。但我们做项目,是从想法到小试、中试,最后到投入工业转化、应用这一环时,那种心情,就像是把自己的一个‘小孩’送入高考考场,当它成功的那一刻,再苦再累都值得。”
赵启龙记得,溶剂完成投产那天,沙漠里的一株株胡杨林,分外动人。
实际上,早在2022年,该溶剂就已在哈萨克斯坦某公司投入使用,这也是国内脱有机硫溶剂首次在中亚地区使用,“这款溶剂,能深度脱除气体中的硫化氢和有机硫组分,打破了西方国家同类溶剂技术垄断,填补了国内市场空白,对我国同类溶剂的深度研发具有激励性作用。我很庆幸,能亲历这一刻。”
当被问及带队攻关第三代溶剂的心路历程时,赵启龙摇摇头,自谦道,“我做的这些,太微不足道了。自上世纪80年代起,省精化院就已经在研究这类溶剂,从第一代、第二代、再到如今的第三代,背后凝结了无数前辈的付出、心血。我们目前所做的,是从性能、成本及适应性等各方面,加以改进提升。”
在赵启龙看来,自己很幸运,赶上了科研的黄金时代、赶上了好的机遇,才能让这个“溶剂梦”,加速成真。
他常说,自己和团队成员都是“泥土”里长大的“孩子”,因为“我要常常跑动、做的都是‘接地气’、能转化的科研”,也因为“在泥土里播种、耕耘,才有机会开花结果、迎来希望。”
“机会只有那么一两次”
这些年来,赵启龙和团队“结”出了一个又一个科研硕果。
他先后主持和参加了高含有机脱硫试验项目、JH-14脱碳项目的研发和应用推广、JH-16烟气脱碳项目的研发和应用推广、JH-17烟气中脱除二氧化硫项目研发、高含二氧化碳天然气脱碳项目、高含有机硫天然气脱硫等二十余项科研项目。
其间,他带领技开中心开发的JH-16B高效烟气碳捕集溶剂获自贡市科技二等奖,并已成功工业化应用于清华大学环境学院“大气污染物与温室气体协同控制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燃煤烟气碳捕集示范工程中。
赵启龙说,“很多时候,机会只有那么一两次,没人知道它究竟多久会来。我们能做的,就是不断充实完善自身、时刻准备着,争取一击必中。”他说的是自己,也是产品。
他再次拿第三代深度有机硫脱除溶剂举例,“光是溶剂的开发、改进,就历经了40余载光阴。单是我做研究的那六年,每天来单位,就是做配气实验,由于气体里含有机硫成分,大家身上的味道都很难闻,有时下班去坐公交车,同车的乘客也会捂住鼻子,投来异样的目光。”
他坦言,同样地,一款新产品的首推、普及也非易事。但他很庆幸,哪怕前路未知、困难重重,“我们未曾放弃,也在漫长的蛰伏之后,迎来了机遇的垂青。”
2021年,又一个机遇悄然而至:省精化院被划转至四川振兴集团。“集团公司成立了全省规模最大的综合性产研院,覆盖的领域更宽、更广,既能够让各科研院所拧成‘一股绳’,形成更大合力,也能够联系到同类的研究机构资源,为科研人员搭建更大的学习交流平台。”赵启龙说,“受益于此,我们的认知、眼界更加开阔,包括在产品转化环节,集团公司所提供的资金、资源支持,也无疑是针‘强心剂’。”
令人欣喜的是,采访当天,由四川精事达科技有限公司研发的N-甲基氧化吗啉水溶液正式投产,“它是目前生产莱赛尔纤维必不可少的一个溶剂。这类纤维透气、环保,我们也很看好相关的市场前景。从这一点也能验证,精细化工融入了日常生活的每个维度。”
赵启龙有些自豪,“当前,我们的溶剂类产品、医药化工的中间体,在真正实施工业化应用的过程中,都得到了积极、正向的市场反馈。前不久,省精化院子公司四川精事达科技有限公司成功入选‘2024年四川省工业质量标杆’,这也再一次证明了我们的口碑。”
在他看来,这些成绩都归功于省精化院60余年来,坚持把质量、信誉、服务放在首位的优良传统。“你要相信,一个老牌的科研院所,它的这份严谨一定不会丢,正是因为省精化院这样的底蕴,才能让各生产部门、精事达公司在产品质量领域屡获认可。这也是我们过去、现在、未来的信心和底气所在。”
聊到这里,赵启龙的脑海中,再次涌现出多年前刚到院里的画面,“那一天,我在老实验室意外发现了不少前辈年轻时的相片。彼时,他们是那样意气风发,而他们对于科研事业的激情和追求,也激励着我们年轻一代脚踏实地、奋勇向前。”
(来源/环球人物网 编辑/李博 校对/罗羚 责编/阳博 编审/王晓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