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立博。
静静矗立在成都市金牛区白马寺街的四川省轻工业研究设计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省轻工院),今年已经66岁,树木掩映下的陈旧外墙,诉说着岁月的痕迹。
阳光穿过窗户,落在一个个奔忙身影的肩头,他们的脚步,因营收规模大幅上涨而变得轻快。这段路,他们走了十年。
十年前,省轻工院正经历着事业单位转企业的阵痛,大量技术骨干流失,科研力量薄弱。彼时,研究生毕业的王立博来到这里,与其他“新鲜血液”一道,以科技创新为驱动,紧密对接市场需求,开发出一系列生物检测技术及产品,为企业拉起了第二根增长曲线。
2014年,省轻工院营收规模1500万,2024年,预计突破1.4亿元,营收规模翻了近十倍。
火种
王立博形容2014年的自己,有点“心浮气躁”,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但知道自己不想要什么,“那时候在学校,也会做很多研究,但我总觉得,这和我想象的科研不一样,没有真正落到实处。”本可以继续读博的他,想要去产业里面闯一闯。
这一闯,闯进了一个小众领域。彼时,全国检验检测行业大概只有2000亿的市场规模,这个市场中,有省轻工院的身影。在技术骨干大批流走的动荡期,动辄十几万的检测设备未被轻易“挖”走,检验检测业务成为省轻工院留存下来的火种。
聊起与省轻工院的相遇,王立博说,“像谈恋爱一样,一开始双方都不是特别了解对方的专业。”这一切源于省轻工院的一个决策——尝试生物检测的研发,再把省轻工院“以研发立本”的大旗竖起来。
王立博来到省轻工院,遇到的第一个坎儿,是孤独。当其他前辈聚集在检测室“摇着试管做理化分析”的时候,王立博正抱着仪器楼上楼下来回跑,去找洁净度更高的实验室。对于怎么做理化分析,王立博不会,对于怎么做生物检测,前辈们不懂。但这种孤独并没有阻碍他,反而激发了他的“闯劲儿”。
很快,王立博又迎来了属于他的机会。
2014,市场上出现的大量假牦牛肉干让阿坝州食药监局很是头疼,奈何没有技术手段辨别,拿不出证据,便找到了省轻工院。“这在我的专业范畴之内。”王立博没多想,承接了这一课题。当他信心满满地将方案交给领导的时候,得到的却是否定——市场应用度不高。在学校里得心应手的那套研究思维,尝到了“水土不服”的滋味,王立博懵了。
“原来自己所学的知识,应用到不同的场景,是有不同的逻辑。”在查阅大量论文、专利、行业标准、应用案例后,王立博交出第二版方案,通过了。他也终于学会了一个道理:在企业做科研开发,要从市场应用的角度去思考问题。
随即院里给予的大力支持,让这个思想上终于“转了弯”的年轻人有些诚惶诚恐,“当时单位里经费很紧张,但还是花了几十万购入了新检测设备,支持我去创新、去摸索。”王立博独自守着机器做实验的日子仿佛过得很快,但又过得很慢。
“实验中期的时候,能顺利区分出假货中的鸡肉、鸭肉、猪肉,但就是区分不出来是牦牛、水牛还是黄牛肉。”这一卡,卡了王立博一个多月。每天看着失败的结果,他总会想,“要不算了吧。”
“可是牛已经吹出去了,还是得做出来。”王立博说到这里,不禁笑了笑。所幸,这样的痛苦没有困扰他太久,只用了半年时间,王立博研发出的真伪牦牛肉干检测技术方案,成为维护市场公正的“尖刀”“当时国内几乎没有类似产品,在违法犯罪面前,有种魔高一尺道高一丈的感觉。”
再回望那段日子,王立博说自己是运气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搞出一项科研成果并顺利应用,给我进入科研领域打了一剂强心针。”
王立博在实验室。
春天
由真假牦牛肉干课题衍生出的食品中基因成分分析技术不断成熟后,王立博萌动了“找市场”的心思,“2016年那时候,我逛超市发现,同样卖的是鳕鱼,超市间价格差距很大。”与此同时,四川省食药监局正将风险研判纳入食品药品监管系统“一把手”工程,推动监管从“事后灭火”向“事前防范”转变,支持检测机构自主抽检。王立博购回有造假可能的鳕鱼一测,不合格率高达70%,“汇报大会上,其他机构提交的抽检样品不合格率数据,高一点的也就3%、4%。”他解释道,不合格率越高,意味着检测实力越高。经此一“战”,省轻工院在行业内声名大噪。
当年存留下的检验检测火种,破土而出,长出绿芽。
省轻工院借助食品中基因成分分析技术,开展了动物源性食品检测之后,又开发了植物源性食品检测,成为全国为数不多可以检测二级压榨油里是否存在转基因成分的机构;研发出的食品中污染物高通量快速检测产品与配套技术,助力食品企业把控生产质量,大幅提升相关部门抽检工作效率,“比如火锅底料是否有罂粟、肉里是否有瘦肉精、米面油里的曲霉素是否超标,都能快速检测出来。”王立博说。
在越来越多的检测产品及技术应用至市场的时间里,王立博也逐步蜕变为一名管理者,身份转变的背后,不变的是那颗“让科研技术扎根市场”的心,那是前辈教给他的道理,他不敢忘,而究其根源,是一家企业的生存问题,“我们要用有限的精力和资源,去产生最大的效益。”
采访当天,实验室里人很少,大部分人都在市场调研,“我要求研发人员必须跑市场,更新自己的产业知识库,不然无法找准科研方向。”王立博常鼓励大家,踏实把研发成果做一次有效转化,哪怕只有10万元,那也是成功的,积少就会成多。
由生存问题磨炼出的“市场导向”,让省轻工院的营收规模不断裂变,2024年预计突破1.4亿元,较十年前翻了近十倍。
经济效益之外,省轻工院手里的先进食品检测技术,成为了维护当地食品安全的“最强辅助”,不仅能为四川省内多个地市州食品安全抽检和重要工作应急保障提供全套解决方案,还协助公安机关和市场管理部门破获多起相关案件,涉案金额累计超1亿元。
“近年来,大家对食品安全越来越重视,这也带动了我们整个行业的发展。”如今的王立博,作为检验检测代言人之一,侃侃而谈,很多人并不知道,他第一次外出拜访上级单位时,在门前踌躇了很久,“当时连门都不敢敲,但是想想有事情亟待解决,厚着脸皮也得进。”
十年发力,在一次次的挑战、突破中,王立博与省轻工院,都迎来了自己的春天。
开花
营收规模的不断攀升,打消了省轻工院的“生存焦虑”,王立博与团队近几年的注意力,“在‘抢’,不管是从技术上,还是从设备上,都要抢在最前面。”
“抢”的背后,是市场的内卷加剧,“检验检测行业经过长期发展,如今已经进入到整合阶段,要么做大做强,要么就会被毙。”王立博觉得幸运的是,在其他企业还安于现状时,省轻工院选择咬紧牙关往前冲,走出了一条具备绝对竞争力的路子——做“非标准”的产品。
“非标准”中的非,指的是无现成的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可参照,如何推动技术“找”到应用场景,或者适配特殊需求,并逐渐形成一套标准,考的是实力,“我们的独特之处,就在于能够助推形成标准。”王立博说。
而今,省轻工院生物实验室里异常忙碌的两台基因测序仪,正在探索一种更优的食源性微生物检测方法,王立博解释道,“以前传统的化学分析法,准确度不高,花费时间也长,我们当前的这种方案,时间可以缩短至一天,最大的优势是可以复现,这对于提升食品安全应急事件处理效率,具有重要意义。”这样能够推动相关标准形成的项目,省轻工院还有不少。
得益于这些“非标准”,省轻工院的实力在西部地区成为一颗耀眼的明珠,当许多民营企业打来电话寻求被并购时,王立博更加觉得,省轻工院“以科研为本”的坚持,是对的。
省轻工院的坚持,还换来了一块块“金牌匾”,工信部工业(调味品)产品质量控制与技术评价实验室、四川省食品质量安全技术与评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工信部国家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与我们同台竞争的不乏国家队,也有行业内大型企业。”王立博带着团队,想方设法“秀肌肉”,“虽然别人产值高,但我们做得更多的,是通过技术应用去推动整个行业的发展。”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2021年底,一个机遇,让王立博和团队以市场为导向的创新步伐愈加坚定,“划转至四川产业振兴基金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后,有了金融活水的注入,和客户谈合作的时候,感觉腰杆都更硬了。”王立博的语气里,是止不住的兴奋。
今年3月,四川振兴检测科技有限公司正式成立,王立博任副总,“在振兴集团支持下的这次整合,让我们真正意义上有了一个综合性的检测机构,涵盖食品、建材等多个领域。”振兴检测的目标很明确——在五年内上市,成为西部检验检测行业龙头,“通过研发,我们不仅要在小赛道解决一些技术难题,还要在大赛道上开花结果。”
十年弹指一挥间,曾经那个初入社会的小伙子,早已褪去青涩,他总说,“自己运气好,有领导的赏识、有单位的培养。”作为一名管理者,王立博也在一次次市场竞争中,生发出追赶浪潮的勇气,他说,“如果说过去十年我们是为了活下来,那下一个十年,我们争取要活得更好。”
(来源/环球人物网 编辑/李博 校对/何婷婷 责编/阳博 编审/华熙)